一批重大项目拔节生长,一系列创新成果竞相涌现,一个个产业集群攀“高”逐“新”……上市一年来,苏能股份(600925)凝聚起全方位竞逐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力量,一派欣欣向荣、气象万千的发展图景鼓舞人心、提振信心。
为展现苏能股份各重点单位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突破、亮点成绩,苏能股份今起推出“云端看苏能”专栏。快跟随记者的镜头,奔赴“六大能源基地”,去触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!
沛县西北,在一片郁郁葱葱间深入生态公园腹地,在碧水蓝天、绿意掩映中,一座是矿不像矿、采煤不见煤的现代化矿井跃入眼帘,这边便是苏能股份张双楼矿。
俯瞰整个矿区,逐日追光的光伏列阵星罗棋布;近看地面之上,不见飞扬的煤尘,取而代之是绿意盎然的整洁工广;透视井下百米,各种“智能神器”目不暇接,关键数据实时监测,智能机器人远程自动巡检……这家自1986年投产的煤矿企业如今依旧风华正茂。
近年来,苏能股份张双楼矿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江苏发展大局,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,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积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,奋力加快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有机融合,矿山开采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,工业生产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,为全省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贡献力量。
向“新”求“质”释放动能
面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课题,现代煤矿企业如何成功“洗白”,实现由传统资源型企业向绿色创新型企业的蝶变?张双楼矿将目光坚定地放在了科技创新上。
在智能防冲监测预警中心,大屏幕上一组组活跃的“心电图”展示着当前23901工作面应力变化情况,通过该矿自主开发的监测预警云平台,即可观测井下探头监测的压力实时变化,从而实现为大地“精准把脉”,以此为依据指导现场加强高危区域卸压解危。
看似运筹帷幄的背后是长期以来聚焦科技赋能的久久为功。张双楼矿通过与国内知名院校、科研机构深度合作,集中力量进行冲击地压防治研究,创新总结出具有张双楼特色的“12567”的冲击地压治理体系,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单位,成立江苏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在全国率先完善全流程智能化防治技术体系,建立了先进的s0s微震监测系统、ct探测系统、矿压在线监测系统、地音监测系统等,通过智能判识多参量预警云平台综合分析各项监测数据,构建了基于冲击地压类型支持下的“三场”多参量预警模型,实现了矿井冲击地区多参量综合、分级、分区、实时预警,从精准感知、智能化建设等方面最大程度减少冲击地压危害,建成了全省首个冲击地压防治示范矿井,为煤炭行业冲击地压防治的研究与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,我们必须抢抓机遇,加大创新力度。”该矿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:“张双楼矿坚持以保障煤矿安全生产、预防重大事故、推进技术进步为工作目标,开展煤矿冲击地压预防、治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,带动行业科技进步。”
走进矿内的江苏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技术团队的“头脑风暴会”高潮迭起,创新灵感不时迸发;监测屏上,“一张图”汇聚实时信息,值班员记录数据变化;教学厅内,职工们穿戴VR设备,身临其境般沉浸式体验井下灾害情境……该矿积极搭建职工创新成果交流、转化平台,加大创新成果应用和孵化力度,通过“劳模讲堂”“班组长论坛”“成果展示”等形式,推动“五小”创新成果落地见效。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尊重职工首创精神,大力培育创新“沃土”、打造创新“高地”,以“五小”技术创新“小切口”激活全面创新“大窗口”,处处活跃着制度创新催生的“势能”让张双楼矿成为了广大职工施展创新才华的“梦工厂”。
乘“数”增“智”慧及矿山
矿井负500m中央泵房变电等场所内,5G+“智能巡检机器人”正沿着千米轨道匀速前进,一双灵动的“眼睛”360度监测着周围的各类设备与环境。与此同时,地面调度指挥中心终端屏幕上,也在实时显示着它一路上的“所见所闻”:采煤、掘进、运输、供电、排水……在张双楼矿,这些作业环节已逐步由智能技术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,成为张双楼矿生产方式变革,助力矿井安全生产的生动实践。
今年3月份,国家能源局、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联合公布了第一批47家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名单,苏能股份张双楼矿名列其中,成为江苏省唯一一座入选该名单的煤矿。
近年来,张双楼矿积极融入“数智苏能”战略,坚持系统谋划、统筹部署,加速推进“四化”融合和数智赋能,以信息系统“自动化”、采掘系统“少人化”、防灾系统“动态化”、人员定位“精准化”、机运系统“无人化”为目标,深入践行机械化换人、自动化减人、智能化无人理念,将人工智能、5G、工业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机器人、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,编制了《智能化示范矿井顶层设计方案》,确立了“1236”智能化发展总体思路,围绕智能化采煤工作面、智能化掘进工作面等重点领域,构筑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“四横四纵”总体架构,并先后建设完成智能化采煤、智能化掘进、智能化辅助运输等项目,实现了“降本增效、减人提效、提质增效”。
目前,该矿已初步实现了以自动控制为主,远程干预为辅的智能化生产模式,智能化工作面一键启停率达90%以上、煤机记忆截割率稳步在80%至90%之间。在产量稳定的前提下,综采工区在册人数精减了24.2%。
值得关注的是,如今智能化建设早已渗透到该矿安全生产和监管的全领域、各环节,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撑。该矿率先高分通过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一级煤矿验收、冲击地压防治示范矿井验收,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表彰为“特级安全高效矿井”“先进煤矿”。
提“绿”颜值扮靓生态
盛夏时节,艳阳高照,荡舟于盈盈碧波之间,看水鸟翔集与蒹葭苍苍,眼前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正诗意地讲述着这片腹地由“百里煤海”变身绿水青山的传奇故事。
难以想象这片土地之前还是一片荒芜的采煤塌陷区。张双楼矿按照“因地制宜,宜农则农,宜渔则渔,宜景则景”的原则,企地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治理,经过十年来的持续修复建设,投资 3.5 亿余元将这片曾经的采煤塌陷地打造成了融自然风光、汉文化、煤文化、农耕文化于一体的安国湖国家级湿地公园。2022 年,包括安国湖湿地等工程在内的沛北矿区生态修复,获评江苏省“最美生态修复案例”。
“过去只能看到麻雀等几种鸟类,现在这里鸟类汇聚。”安国湖工作人员李长远介绍,在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已发现89种鸟类、155种维管植物,包括小天鹅、震旦鸦雀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0种,水杉、银杏、野大豆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,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。
在一派草长莺飞、欣欣向荣的景色里,一个向“绿”转型的张双楼矿跃然入目。
近年来,张双楼矿实施“大力发展新能源、推进清洁生产、高效开发利用资源、推动产业结构、生产方式、能源技术绿色转型”的发展战略,积极推进智能化生产、清洁化转化、循环化利用,全面构建现代绿色发展体系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前列、生态环境保护走在前列、生态环境治理走在前列,矿山开采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,工业生产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。
走进张双楼矿高盐矿井水全盐量治理厂,一座座高盐水蓄水池联排林立,原本乌黑、浑浊的矿井水经过高盐水处理系统层层处理,变得清澈透明,顺着出水渠缓缓地流向生产用水池,让原本“污浊废水”变身“新鲜活水”。
该矿以年运行时间不少于8000h为要求,在矿井水净化处理上采用调节池+高效澄清池+V型滤池工艺,膜浓缩采用“分步协同预处理+多级耦合膜浓缩”工艺,分盐处理采用“冷冻结晶”工艺,蒸发结晶采用“MVR蒸发结晶”工艺,经处理后每年可减少盐排量约1.4万吨,满足国家高盐矿井水排放和利用的新要求,不仅可以为煤矿生产提供大量再生水,大幅降低煤矿对地下水资源的消耗,也可“变废为宝”,经处理达标后转化为工业用水、消防绿化、供暖和洗浴用水,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。
高盐水的华丽变身成为该矿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的生动缩影。张双楼矿先后大力开展矸石山环境标准化整治,对煤矸石等固废物加工再利用,每年可制砖7000余万块,将废弃矸石资源转变为宝贵资源;在全国首创矿井水循环再利用,通过实施深井热能梯级开发利用工程,满足了全矿供暖用热需求,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国家级绿色矿山。
上一条:点燃科技强引擎,跑出高质量发展“苏能”速度!
下一条:向“新”而行,苏能新能源产业跑出发展“加速度” |
返回列表 |